胃是人體消化系統一個重要的器官。它位於食道和小腸之間。胃的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酶和胃酸以幫助消化。
當經過咀嚼過的食物從食道進入胃之後,胃就會分泌蛋白酶和胃酸。胃酸可殺滅食物中的細菌,提供 pH=2 的環境促進蛋白酶的功能,加上胃壁的蠕動,將食物變成食糜(chyme)。胃至多可以容納1公升的食物。
胃與小腸之間有一環平滑肌叫幽門括約肌(Pyloric Sphinctin),是控制食糜從胃流入十二指腸的一道閘口。
小腸位於胃與大腸之間,它掌管食物的吸收。小腸可分為十二指腸(Duodenum),空腸(Jejunum),和迴腸(Ileum)三部份。
十二指腸從胰管接收膽汁(bile) 和胰液(pancreatic juice),胰液中的消化酶再將食糜中的蛋白分解和將脂肪乳化,同時亦將碳水化合物分解成葡萄糖及中和食糜中所含的胃酸。
空腸(Jejunum)佈滿大面積的絨毛(villi),繼續將食糜中的糖份、氨基酸和脂肪酸吸收入血管中。
迴腸(Ileum)與空腸一樣佈滿絨毛,它主要是吸收維他命B12、膽酸及餘下的營養。

在一般人心目中,胃液只是胃部分泌出來的消化液而已,對它毫不重視,其實它在消化過程中擔當了一個重要角色,假如胃液分泌失調,不單對消化系統造成很大的損害,甚至引致食道,胃及十二指腸黏膜受損,所以我們對它的重要性不能等閒視之。
胃液是由胃黏膜內的胃腺分泌出來的強酸性(pH 1.0 至1.5)消化液,它主要成份是胃酸(鹽酸)和胃蛋白酶,還含有凝乳酶,少量脂肪酶,粘液及電解質。人們每天分泌胃液的分泌量高達一千五百至二千五百毫升。
- 胃酸具殺菌作用,減少胃腸內滋生的細菌,減少胃腸疾病。
- 活化胃蛋白酶,使胃蛋白酶對食物中蛋白質進行初步消化分解。
- 調節體液的酸鹼度及電解質代謝 。
胃液分泌分三個階段進行
- 在進食前,食物的色,香,味,甚至想起美食,都會令大腦皮層受刺激,轉而刺激胃腺分泌胃液。
- 當食物進入胃部,除直接刺激胃腺分泌大量胃液外,也透過副交感神經及消化道激素刺激胃液分泌。
- 當食物進入小腸, 胃液分泌受到抑制而減少。

1. 食物: |
促進胃液分泌的食物如水果,茶,少量酒。 抑制胃液分泌的食物如脂肪,所以大量食肥膩食物容易引致消化不良。 |
2. 情緒: | 精神緊張,激動以至過度憂慮都刺激到大腦皮層,影響胃液分泌。 |
3. 內分泌: | 如皮質激素可促進胃酸及胃蛋白酶的產生。 |
別低估胃液的破壞能力,它能夠殺菌和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質,亦當然能夠破壞我們的胃壁及十二指腸組織進行自體消化,專家發現凡不與胃液接觸的消化道黏膜,均不會引致消化道黏膜受損。 在動物試驗中証實刺激動物持續性胃液分泌過多,會引致消化道黏膜受損。 臨床上亦發現缺乏胃酸分泌(如惡性貧血)病人,從不發生消化道黏膜受損,這說明胃液與消化道黏膜受損有密切關係。幸而身體有一系列的保護措施 :
- 胃及十二指腸的黏膜上皮細胞含有豐富類脂質細胞膜, 可防止胃酸大量透過上皮細胞進入黏膜層,損害組織。
- 胃腸黏膜上覆蓋一層黏液,它可減少胃液與黏膜直接接觸,同時具有吸收和中和胃酸的作用。
- 胃酸分泌的自我調節:當胃竇及十二指腸的酸度過高(接近pH1.5),會透過腸抑胃素或神經反射來抑制胃酸分泌。
在正常情況下,這一系列的保護機制可有效地保護胃腸道黏膜,但這些保護機制亦非牢不可破,很多不利因素可以把這保護網撕破,導致胃腸病的發生。不利因素包括 :
不良飲食習慣 | 飲食不定時 飲食不定量 嗜食刺激性食物或飲品,如咖啡、辣椒、咖喱等 進食難消化或油膩食品 進食過冷或過熱食品或飲品 |
情緒困擾 | 精神緊張 情緒強烈激動 過份憂慮 生活壓力大 |
生活規律紊亂 | 工作過勞 作息不定時 失眠 |
不良習慣 | 吸煙酗酒 |
不適當服用藥物 | 如阿司匹靈、非固醇類止痛消炎藥、類固醇藥物及某些抗生素等等 |
病原體感染 | 例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|
某些病患者 | 如肺氣腫、肝病、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|
遺傳性 |
如遺傳性胃腸功能較差的人容易患上消化道疾病; O型血型人士 |
總括而言,上述各種不利因素可透過刺激胃液大量分泌或破壞胃腸的保護機制,因而引致胃腸疾病。